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江西乡愁文化景观符号的保护与发展

来源:江西农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江西是一个富有“乡愁”文化景观符号的地区。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指导,在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更是重点指出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

江西是一个富有“乡愁”文化景观符号的地区。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指导,在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更是重点指出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指导思想也为江西“乡愁”文化景观符号的保护和发展开启了新的思路,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展开简单策略分析。

1 江西“乡愁”文化景观符号的主要内容

江西“乡愁”文化景观符号主要包括传统的建筑遗存、古典的街巷布局、独特的地景地貌、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四部分。首先,厚重的年代感可以赋予过去任何一件寻常事物无与伦比的艺术美感,尤其是传统建筑。在江西境内广袤的乡村中,遗留的传统建筑如繁星璀璨,比如白鹿洞书院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等,虽然很多传统建筑遗存已显破败,但无一不彰显地域文化、饱含人们深深的乡愁。江西的古村落布局跟随自然地貌,呈现蜿蜒多姿的奇特美景。错综交织的街巷布局,不仅形成街巷景观,也组成了一个功能强大的交通关系网,既满足了人们的出行活动需求,也反映了村落居民的生活状态。人们可以在街巷中漫步体验人们的生活,进而形成“乡愁”文化记忆[1]。再次,江西拥有千姿百态的地景地貌,独特的地景地貌也为自然植物提供了优渥的栖息地,比如江西乐安牛田镇的千年樟树林,这也是地貌意象创设的乡愁文化景观符号。最后,江西的民俗文化也相当丰富,仅地方文化就有赣文化、临川文化、庐陵文化和赣南客家文化;兴国山歌、徽州三雕、永新盾牌舞、全丰花灯等多项民间艺术被收录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代代传承,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乡愁”文化最为动人的记忆。

2 江西“乡愁”文化景观符号的保护与发展

2.1 采取整体保护,突出文化特色

“记得住乡愁”指导思想的本质目标是帮助人们留住对家乡的记忆,通过保护故乡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维护故乡记忆的完整性,在精神和情感上产生认同体验。地理学家曾经提出,取决人类意识对场所文化认同的三个关键条件就是:人对物质环境的认知认同、人的行动参与的认同以及心理和情感的体验认同。江西的乡愁文化景观符号在于江西历史变革历程中遗留的地方空间,构建的独特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让人们形成了集体记忆,进而使人发自内心的对江西地域文化产生认同。因此,在保护和发展江西“乡愁”文化景观符号时,应该采取整体保护策略,突出文化特色。不仅要保护、修复传统的建筑风貌、街巷布局、地景地貌等物质文化,还要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大力支持石城灯会、西山万寿宫庙会的举办,积极发展瓷板画、新干剪纸、瑞昌竹编等手工艺术,突出江西多元化的文化特色,缔造江西的“乡愁”文化景观符号[2]。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始终遵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努力提升“乡愁”文化景观符号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从而实现理想的传承目标。

2.2 融入现代理念,延续历史文脉

新型城镇化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环境的高效、节约、环保、生态,追求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协同发展目标;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以历史人文的视角传承“乡愁”文化景观符号,主张将民族、宗族、氏族、和谐的邻里关系作为联结城镇聚落空间的纽带,为新市民群体有效延续“乡愁”文化景观保驾护航。新的指导要求也为江西“乡愁”文化景观符号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全新的灵感。因此,在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应该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理念的同时也要延续历史文脉。比如,江西各区域可以尝试构建多核聚集的新型城镇空间,根据区域具体的产业发展需求,沿着原本的村落脉络向外扩展,构建有组织、有规模的核心聚落。然后根据文化特色和聚居结构特点,建设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一体多核、既能资源共享又不损各自文化特色的“乡愁”文化景观符号发展路径。

2.3 加强思想引导,提高居民素养

居民的思想认知决定着江西“乡愁”文化景观符号保护和发展的质量,江西城镇居民是文化生态建设的关键角色,也是“乡愁”文化景观符号保护和发展的主体。江西境内有大量蕴含乡愁文化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和发展这些文化景观的核心都是人。因此,在江西“乡愁”文化景观符号的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思想引导,提高居民素养,从根本上降低人对文化景观的破坏,同时鼓励、引导居民产生保护文化景观的主动行为,将被动的景观符号保护意识转化为居民群众的自主意愿,提高“乡愁”文化景观符号发展的有效性。例如,江西境内的思溪延村、瑶里古村、安义古村、庆源古村等古村落,都是极富“乡愁”文化景观符号的,在保护和发展这些村落的文化特色时,首先应该尽可能的留住原住民,维护“乡愁”文化的自然本真,然后加强思想宣传,不断提升原住民的文化传承意识[3]。此外,这些古村落的建筑多数残破不堪,政府可以通过修缮建筑为原住民提供工作机会,居民既能得到工作报酬,也能亲身经历破败建筑在自己手中焕然一新的过程,从而更加珍惜劳动成果,跟随思想引导科学的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增强居民对江西“乡愁”文化景观符号保护和发展的自主意识。

文章来源:《江西农业》 网址: http://www.jxnyzz.cn/qikandaodu/2021/0302/755.html



上一篇:江西省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下一篇:近年江西省洪灾损失等级评估及对降雨响应研究

江西农业投稿 | 江西农业编辑部| 江西农业版面费 | 江西农业论文发表 | 江西农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江西农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