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商西周时期的江西农业

来源:江西农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商、西周时期的江西农业江西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刘清荣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的江西,河湖密布。沃野千里,加之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这就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

商、西周时期的江西农业江西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刘清荣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的江西,河湖密布。沃野千里,加之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这就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此,自古以来,江西就一直是我国农业发达地区之一。赣东北万年仙人洞新石器时代遗址下层中出土有一种名为穿孔石器的农业生产工具①。这就表明江西地区农业生产的萌芽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具有九千年以上的历史。商、西周时期的江西,史书是把它描绘成愚昧,落后的“荒服”之地,有关这一时期江西的农业发展情况则更是不着一字。但是,随着清江吴城、鹰潭角山、九江沙河磨盘墩、神墩以及新干大洋洲等为代表的商、西周遗址、堪葬的发掘,表明商、西周时期的江西应与中原一样,进入了奴隶制青铜时代,有了发达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农业生产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而证明“荒服”之载实为曲笔。从目前发现的江西地区商、西周时期的农业考古资料来看.无论是在生产工具、农田沟洫与灌溉,还是在耕作制度、水稻种植及家禽家畜的饲养各方面,都体现出当时江西地区的农业生产已较为发达。本文拟在这些方面对江西地区商、西周时期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简要的论述。 r一、农业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主要依据。农业生产工具,一方面既是农业生产发展,进步的标志;另一方面也是农业生产发展进步的重大推动力量。商、西周时期,江西地区的农业生产工具有着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仍以石质,陶质农具为主,但较之以往,农具种类增多,制作也更为精良;二是青铜农具的出现并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石质农具主要出土于修水、清扛、新干、九江等地。常见类型有石锛、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据不完全统计,出土的石锛达300多件,石刀近200件,石斧100多件,石铲30来件,石镰10多件.数量上大大超过前代。同时,无论从造型,还是从实用价值来看,这批石质农具都较新石器时代有了较大的改进。拿石刀来看,其形状繁多,有半月形、马鞍形、梳子形、长方形、梯形等。其刃部形状也分单面刃、双面刃、凸弧刃、平刃等、这就能够满足农业生产及生活中对刀的多种用途的需要了。有的石刀背部还凿有便于绑缚、固定木棍等物的孔,使石刀用起来更为省力且效率高。石镰多为新月形,石铲则多呈扁薄长条形。石质农具中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在新干县出土有一件商代石犁@,该犁两面光滑,器身扁薄呈三角形,边缘均有双刃,器身中部起凸棱。这是江西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犁形物。联系1989年冬在新干县大洋洲一座大型商代墓葬中出土有两件铜犁,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犁耕起码已在这一地区萌芽。陶质农具中只出土有陶刀。在清江吴城,赣东It缶/II@两地共出土有二百多件。形状上,这些陶刀多为马鞍形,少数为长方形,新月形,一般为双孔单面刃。刀面上多刻有方格纹、圈点纹、叶脉纹等纹饰。这些纹饰~方面起美化作用,另一方面则可能是为了增强刀与手的摩擦力,以便于握持使用。在清江吴城出土的陶刀上还发现刻有“+”,“<”,“阳”等文字符号。这些文字符号起记号或记数作用是无疑的,可能也起区分各种刀类的用途的作用。、·100·商、西周时期是否使用青铜农具,曾是学术界颇为争论了一段时间的问题。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此时青铜农具已经使用到农业生产中了。从江西地区出土的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农具来看,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至于是否“大量”婕用,这就正如周昕先生在其《十年回顾》(《农业考古》91年第1期)一文中分析得好:第一,“量”的大小要看“量”的标准如何定?第二.要看如何判定青铜农具。这些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在此不赘述。1989年冬季以前,江西地区出土的青铜农具能确切认定的共有四件④:铜锸,二件,长方凹字型。一件系南昌市李家庄仓库清理废铜时发现,属商代。另一件为奉新出土,属西周。铜铲,二件,均为方銎,方肩,圆足,灌端有一凸弦纹。分别出土于南昌市郊区及萍乡福田庵子山遗址。1989年冬,在新干县大洋洲发掘了一座大型商代墓葬,墓内出土文物极为丰富,单青铜器就达480余件之多。其中青铜农具有53件,计有犁2件,耜1件,耒1件,双肩铲2件,锸2件,镰刀5件,垤1件,镘1件,溜肩圆斧10件,手斧17件,月f8件,锛3件商。犁,方折凹口銎宽体式,形似等边三角形,两面均饰有雷纹。耜,三角銎宽体式,形呈倒等腰梯形,弧刃、两面均饰变形兽面纹。耒,椭圆銎扁叉式,扁平的叉状双齿。双肩铲,分二式,一式为椭圆銎溜肩宽体式,铲面凹下,弧刃,饰有简化人面纹。二式为扁方銎长体式,溜肩,刃微弧。锸,方折凹口銎宽体式.平肩方角。镰刀,长条无齿单穿式,前锋下勾,刃部平而无穿,近内部有穿。锾,长方鉴有肩直体狭刃式。形体厚重,折肩。平刃。溜肩圆斧,椭圆銎,溜肩,弧形扁平刃。手斧,长柄、弧刃、扁平体。月斤,分二式,一式为方銎直体式,平刃或微弧刃,二式为直体宽刃式.锛,长体,平刃或弧形宽刃。一个墓内出土如此丰富众多之青铜农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业繁荣发展的情况。尤其是墓内出土的青铜犁和镰,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填补了农业考古研究上的一项空白。纵观这一时期江西出土的各类农具,其用途已有所分工,能应付不同农事活动的需要。其中用于砍伐树木杂草便于农田开垦耕作的有石斧、铜斧;用于翻土的有石犁、铜犁、铜锸、铜耜,铜耒、铜锂;用于中耕锄草的有石锛、石铲与铜铲;用予收割的刚有石刀、石镰、陶刀、铜镰与铜锤。农具分工的清楚,无疑表明农业生产富于条理性.耕作过程已趋于精细了。同时,由于青铜农具比骨、木、石、陶农具更为锋利轻巧坚固,因而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而且,青铜农具的使用,揭开了江西地区金属农具逐渐代替骨、木、石、陶农具的第一页,标志着江西地区农具用材上的一个质的飞跃。二、农田沟洫与灌溉萌芽从江西地区已发现的农业考古资料来看,商、西周时期,江西地区已存在农田沟洫系统并有了灌溉的萌芽了。在清江吴城的一些商代印纹陶器上,发现有“}卅h“l#h“I丰j”的刻划文字符号,这是“田”字无疑。许慎的《说文解字·叙》里对“象形”字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虽然不能单单根据一个象形“田”字的发现就完全肯定这是当时中原的“井田制”在江西地区得到推行的反映。但是完全可以肯定,这应是田地被沟洫和界畔划分成一块块方形田块的耕作形象的反映。也就是说,此时的清江一带已存在沟洫系统。至于当时的沟洫系统的结构与作用如何。《考工记·匠人》中是这样说的:“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j-一尺,深尺谓之““ill7(即畎,田川)。田首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专达于JiJ,各载其名”。·】O】·这就表明,沟洫系统是一个由田中挖小沟(畎)开始,按照遂、沟、洫、浍的顺序,逐级由窄而宽,由浅而深,最后汇集予河川的农田排水体系。也就是说,沟洫的作用是排水防涝。郑玄注《周礼·小司徒》对此也说:“沟洫为除水害”。这一切就说明,商、西周时期江西清江吴城地区的先民已经能够适应南方多雨、容易洪水成灾的气候条件,开挖沟洫,排水防涝,以保证农业丰收。能说明商、西周时期江西地区有了农田灌溉萌芽的农业考古资料是水井的发现。在清江吴城、德安聂桥乡石灰山、九江新合乡神墩共发现商、西周时期的水井五口@。井内出土的汲水工具主要有陶罐、陶鬲、木桶等。其中九江神墩的一IZl,井形制为上圆下方之漏斗状,井口直径东西3.3米,南北3.5米,井深7.95米。井壁光滑,井内淤泥中有木棍、藤条,篾条等物。这表明,井内有一套滤水设施,推测其构筑形式是在井底方框上,有间距地架上大木棍,再用中等木棍交叉置于其上,然后用小木棍再交叉置于中型木棍上,再用藤条、篾条之类将十字交叉的木棍捆成方框架,其上覆盖两层竹席,细者在下,粗者在上,竹席上再放置比井底略小的圆篾框,框内以石块压之。这样,就起到了很好的过滤作用。以上水井结构及井中设施情况表明江西地区先民很早就懂得开发利用地下水,而且注意了过滤,对水质有了一定的讲究。水井之水作为饮用之水,这是没有问题。同时,我们认为,既然当时人们对地下水的认识与使用程度已达到如此水平,若遇天旱缺水,除用作饮用之外,将井水汲上,灌溉于田内,这种推测是不会过份的。三、耕作制度在清江吴城出土的一件属西周时期的泥质灰陶钵的底部刻有四个文字⑦。学者们考证认为这四个字为“入土(社),材田”。意思是:祭祀田神,犁翻田地@。“材田”即为“载田”、“茁田”,亦即犁翻地里的杂草,以便耕种。《诗经》中记载西周时期已出现了蕾、新、畲的土地利用方式,称作休闲耕作制。《尔雅·释地》对这种耕作制的解释是“田,一岁日茁,二岁日新田,三岁日畲”。也就是说,第一年将田中草木犁翻,不进行耕种,称作“苜”,即休闲田;第二年,休闲田重新耕种,称作“新田”;第三年,耕地经一年耕种后,土力舒缓柔和,称作“畲”。可见,茁、新、畲是一种以三年为一周期的一年休闲两年耕种的休闲耕作制度。这种耕作制度比起原始社会的撂荒耕作有着明显的优点:首先,由于它实行耕播和休闲有计划的轮换,不必象撂荒耕作那样不停地开垦生荒,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节省了人力。其次,由于它一年休闲两年耕种,也就利用自然,保护了地力。既然清江吴城发现的文字中有了“茁田”的反映,而居住在清江吴城地区的居民中又有殷人成份存在@,那么,我们认为,殷人也许已在清江吴城地区实施了休闲耕作制了。四、水稻种植在江西修水山背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居址中,发现有大量的夹杂在草拌泥中的稻谷壳,稻秆@。这表明江西先民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开始种植水稻了。商、西周时期,江西地区的水稻种植水平及规模比新石器时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虽然有关此时期的水稻种植情况的直接考古发现只在九江神墩遗址的一口水井中的红烧土块里发现含有被烧焦的稻谷壳,然而,在清江吴城出土有作为酒器的陶犟和陶爵残足多件以及铜晕和铜翠足部铸范。酒器及酒器铸件的出土,一方面反映了商、西周时期江西地区酿酒业的一些情况。另一方面则说明,水稻种植发达,粮食丰盛,才可能有余粮用来酿酒。联系清江吴城光是用作收割稻穗之用的陶刀就出有一百多件的情况,就可以想见当时这一地区水稻种植规模之大,产量之盛了。ltBJ't",瑞昌大型采铜遗址的发现及清江吴城烧窑、铸铜等手工业作坊的存在,表明有大量的非农业人El需要养活,这就不得不依靠发达的水稻种植业。五、家禽家畜的饲养作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家禽家畜饲养业,商、西周时期,在江西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102·清江县营盘里遗址出土有陶鸡二件,陶猪头一件@。陶鸡造型栩栩如生,体扁平空心,背部有三镂孔,头昂起作啼鸣状,眼由小圆圈压成。湖口县下石钟山西周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中,有猪、狗、牛等。其中,还出土一件瓷牛,施褐色釉,瓷牛长9.2,宽3.9,腹宽2.5厘米,双眼鼓突,颈部皮下垂,尾短齐股@。这些材料表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人们对肉食量需求的增大,家禽家畜饲养业比前代有了较大的发展。表现在饲养品种增多,有了鸡、猪、狗、牛等。同时,艺术是生活的反映,人们将饲养的家禽家畜的形象艺术化,就表明家禽家畜的饲养在人们生活中已很普遍,也占有了重要位置。这就展现了当时江西地区家禽家畜饲养业一种“六畜兴旺”的图景。综上所述可见,商、西周时期的江西农业已发展到了一定水平:青铜农具已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排水防涝的农田沟洫系统已经出现,并有了灌溉的萌芽;耕作制度上,已逐步实行了休闲耕作制;水稻种植的规模扩大,产量增多;家禽家畜饲养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一切,就为当时江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为后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注释:①《江西万年大源仙人洞洞穴遗址试掘》《考古学报》1963年第1期。②《新干县又发现三处古文化遗址》刘玲《文物工作资料》1963年第1期。③《江西临川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64年第4期。④《江西先秦农业考古概述》彭适凡《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⑤《江西新干商墓出土一批青铜生产工具》彭适凡等《农业考古》199]年第l期。⑥《记江西近年发现的商周水井》诗家等《农业考古》1987年第2。期⑦《江西清江吴城商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第7期。⑧、⑨《清江陶文及其所反映的殷代农业和祭祀》赵峰《考古》1976年第d期。⑩《江西修水山背地区考古调查与试掘》《考古》1962年第7期。⑩《江西清江营盘里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62年第4期。⑥《湖口县下石钟山遗址调查记》《江西历史文物》1985年第1期带蒂蒂齐蒂蒂带蒂带带带带蒂带带带带芥带蒂带蒂带带带带带带蒂带奈带带带芥带带带芥蒂带芥齐

文章来源:《江西农业》 网址: http://www.jxnyzz.cn/qikandaodu/2021/0524/970.html



上一篇:百变大米传统扎粉的生产方法
下一篇:没有了

江西农业投稿 | 江西农业编辑部| 江西农业版面费 | 江西农业论文发表 | 江西农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江西农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