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江西民居建筑源头探析(2)

来源:江西农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民居及周围环境的布局离不开工匠的指导。西周时期出现百工以及管理百工的官职。《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有“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审曲面势

民居及周围环境的布局离不开工匠的指导。西周时期出现百工以及管理百工的官职。《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有“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审曲面势,以饬五材,谓之百工”的记载。另,《考工记·冬官》卷首郑玄注云:“司空掌营城郭,建都邑,立社稷宗庙,造宫室、车服、器械,监百工者。”此时的百工可能是国家工程的御用匠人,也参与民间民居的建造;民间百工还处于管理之外的游离状态,没有纳入管理序列。

但民间百工的营造技艺也趋于成熟,从修水跑马岭房址可推断,当时的营造程序大概是:①用红烧土块等夯实居住面、挖出火塘和窖穴,特别是挖出并夯实墙基(包括小套间隔墙)、铺置柱础,烧烤地面、火塘、窖穴和墙基;②竖立墙基和室内立柱,并用木骨泥墙法筑起四周和套间式隔墙墙体;③烧烤所有的墙壁;④架设并覆盖屋顶和铺设散水;⑤挖设室外排水沟和修整门道等。成熟的营造技艺还表现在台基的采用,使民居建筑上部结构趋于稳定;碾压技术在城邑民居及道路中的运用,民居的支撑强度和质量有了大幅提高;榫卯结构的采用,解决了绑扎结构处理木构架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不牢固的问题。这些营造技术不同程度地反映在樟树筑卫城遗址、吴城遗址、德安陈家墩遗址、新干牛头城遗址以及一些和民居建筑相关的储粮建筑、制陶建筑、采矿建筑中[7]。

在民居营造材料方面,西周江西已制出陶瓦,但仅用于大型建筑坡面屋顶的屋脊,防止坡面交接处渗漏。之后,瓦的使用范围扩大,但生产规模和品种有限。在战国时期,耐水性强和尺寸划一的陶制砖开始在建筑中使用,主要用于铺地和砌筑地基。当时的墙体是木骨泥墙和版筑夯土墙,或泥质土坯砖墙。在多雨的江西,木比土承重效果好,房屋骨架木比土墙利于发挥优势,木框架结构应需而生。

而从构木为巢到干阑住屋是长江流域构屋的开始,以浙江河姆渡村干阑木构长屋为代表[8]。商周时期江南地区诞生了一种干栏式建筑,是用木或竹为构架,底层架空、楼上住人的一种建筑形式,主要特点是屋顶为两面坡式,“长脊短檐”,这与当时赣东龙虎山悬棺的构造相类似:仿照居民住房制成屋脊形,底部有6足支撑,棺盖两头上翘,盖面中脊隆起,两边斜下为坡状;龙虎山区域为万年文化组成部分。

选择了定居环境,有了材料及工匠,江西先民走出了“模仿自然”的惯性,开始搭建符合日常居住生活的屋架结构,先有双坡面、穿斗式木框架结构形制,后发展成由多个独立的民居围合的合院民居,这是人地关系在建筑型式选择方面的体现。经标准认定后的源头可以算是民居的原型。关于建筑原型理论,学者多有论述,主要围绕城市建筑对自然模仿基础上的长久保留主题展开。德·昆西(Quatremere De Quincey)认为建筑原型是精确给定的,从实际制作角度来看,原型是一种被依样复制的物体[9]。 常青对历史环境中的建筑原型问题总结为新古典风格化、现代古典结构化、异性原创结构化三种类型[10]。实际上,民居源头的标准统一过程也就是民居原型的探寻过程。

以石头为主要建造材料的纪念性建筑能长久保持,延伸至当前的城市建筑。江西民居以木构建筑为主,城镇建筑因战乱及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留存不多。乡村民居一直延伸至今,但存续时间不长,却是当前传统民居向前看的参照。由此得出,民居源头以城市遗址中民居的复原为主要参考,原型以当前传统民居类型向前推演为主。

综上,笔者认为江西民居的源头分布在吴城文化和万年文化区域,代表是复原后吴城民居和万年民居,与今天赣东北民居和赣中庐陵民居形成古今呼应之势。当时农业和手工业还未彻底分离,亦工亦农的生产性质决定了民居建筑材料城乡趋同化,城乡民居外观差异不大。临水而居的民居分布特点初步显现,当时的民居分布格局与当前民居点的分布特点是相吻合的(图1~2),只是在人口分布的多寡和居民点向沿河山区推进的程度不同而已。

春秋时期,随着楚人东进和吴越西扩,赣北地区人口结构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先有史前的古先越民族,到商代西北虎氏、戈氏的移民,再到两周时期干越和扬越之分,同时有楚人和徐人的加盟。赣境人口来源多样化,民居原型将以不同地域人们的不同选择出现多种类型。此时赣北地区受政区调整、移民、经商等因素影响,江西民居风格趋于稳定。隋唐之后,由于水陆交通的畅通,江西成为移民目的地。明清江西人多地少,境内战乱不断,成为人口流出地,民居文化随即扩散出去,江西民居成为迁入地新建民居的源头之一。

文章来源:《江西农业》 网址: http://www.jxnyzz.cn/qikandaodu/2020/1107/657.html



上一篇:江西富硒地茶油硒含量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下一篇:基于江西道路条件的废旧轮胎橡胶沥青路面应用

江西农业投稿 | 江西农业编辑部| 江西农业版面费 | 江西农业论文发表 | 江西农业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江西农业》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